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2分)
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察举的人才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被举的机会,与出身没有关系。(2分)
(2)变化;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2分)作用: 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使得真正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难以到中央和地方充任官职,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出此看出,察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人才选拔制度,首先,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这样才能给所有的人以平等的机会;其次,选拔人才的标准不能过于单一,要从多个角度确定选拔标准,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第三,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多机会,以弥补单一选拔方式所产生的弊端;第四,应当尽量避免人才选拔制度对教育造成消极影响。(3分,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等信息可以看出实行察举制的原因。因为察举官员来自民间,因而作者成为“公选制”。(2)科举制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地方的人才选拔的权力,通过统一的考试,从而使中央掌握了人才选拔的权力。科举制实行的作用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作答。(3)此问主要是考查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从人才选拔要求的公平、公正、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等方面进行回答。
点评: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方面,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2010年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同时决定中国馆将续展半年。中国馆展出的是动态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北宋风俗画的写实精神
C.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D.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这是在明清时期;B不对,与题干不符;D不对,北宋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C符合题意,作品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顺应了时代潮流。
考点:北宋风俗画
点评:《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举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知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D.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科举的世界”、“谁知他胸中才学?”,由此可以得出科举考试成为当时主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考试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A、C项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说法错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