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某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位思想家应是(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不尚贤……使民心不乱”大意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价格,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信言不美……博者不知。”大意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这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是老子的思想,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政治主张: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3)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停运动,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毛泽东的话可知,毛泽东是希望在共产党的领导让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即
施行政治协商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的标题是“吴淞火轮车”,有关这幅图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 )。

A.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
B.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
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
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不久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因此A项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一思想家在从技艺进步的角度论证今人优于古人时说道,唯有自由政治才是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唯一适宜摇篮。此人生活在(?)
A.15世纪的意大利
B.16世纪的德国
C.17世纪的中国
D.18世纪的英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C都不对,所涉及的国家在当时都是封建国家,没有建立民主政治;D符合题意,18世纪的英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政体得到发展。
点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有着巨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9分)
参考答案:
(1)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3分)
后者认为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3分)
(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分析比较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 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说明了唐代的“理想制度”是在太宗以前已确立;材料二“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 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说明了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分析评论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及律法”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如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等;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明君与制度关系,以及与盛世等逻辑分析归纳即可,如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