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下列事件最能佐证这一史观的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巴黎公社革命?
D.欧盟的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第一个在地圆学说指导下进行远洋航行的航海家是:?(? )
A.哥伦布
B.迪亚士
C.麦哲伦
D.郑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线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学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一直认为到达了印度,实际到达的是美洲。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A.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
B.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垄断组织的形成
C.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D.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方便起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A项不属于社会结构的内容,是生产力方面的进步;C项说的是世界市场的问题;D项说的是生活方面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原来的自由资本主义因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进入到垄断阶段,体现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变化。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情况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B.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
D.与封建经济相比处于劣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在某些时期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发展缓慢,并且部门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合理,轻工业较多,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正确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是……偶然”“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才使欧洲胜出”即可排除A、D两项,选出C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使用煤的历史及是否可以进行工业革命等史实,故排除B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