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不利条件:生产工具不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如犁和耕牛的户均占有率较低)。
(2)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
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
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日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粱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
。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
“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6分)
参考答案:(10分)
(1) “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 包括: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敌对势力强大, 对共和的破坏;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同盟会内部涣散、意见分歧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 分)
“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是指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众的民主意识尚
未觉醒, 奴性顺民习性尚未去除。(只答到腐败的国民, 未加以说明的不给分)(2分)
(2) 政治法律制度等、 国民的民主意识和国民素质等。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文明的根本, 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中国文明程度不如西方;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的教训 (6 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年——1913年)。该材料不能说明的历史事实是:

[? ]
A.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官僚资本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技术力量薄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哪几次发展的“热潮”?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指出每次是如何影响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影响:促进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他们主张经济上振兴民族工商业,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原因:①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涨。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②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影响: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同时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李鸿章于1865年兴建金陵制造局,其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A.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B.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C.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D.有利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李鸿章于1865年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属于洋务派的近代军事工业,AB排除,D也不对,1864年太平天国宣告失败,因此选C.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了,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