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题干中“……新民主主义的”就可判断其施行的时间,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三大改造完成前,严格说我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答案只能是A。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
B.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C.政协完全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机A、B、C都符合史实,D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1956年而非1954年. 所以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请回答: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该题按两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反面加以说明,论据不少于三点,最高可得8分。
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面加以说明,两方面论据都不少于两点,最高可得12分。
关系: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说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了挑战。
关系:全球化强化了国家认同。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经济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元朝废除州县制,实行行省制度
D.明朝废除行省,地方设三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州县制,而是在州之上设行省,地方上实行的是行省、州、县制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其结果是:?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D.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一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也随之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级基础。A、B、D项结论均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