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由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2分)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3分)
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2分)
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着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是在论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方面的信息,材料二是在论述辛亥革命前后的姓氏方面的信息。在做题时主要是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革也使姓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移风易俗也导致了姓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题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能够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制度、宗法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观念和姓氏变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的姓氏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对图所示权力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丞相权力,完善了中央机构
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C.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能
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所以B说法错误。它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特点有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 与王室关系
| 地理位置
|
晋
| 姬姓贵族
| 山西
|
卫
| 姬姓贵族
|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
鲁
| 姬姓贵族
| 山东南部
|
齐
| 功臣
| 山东北部一带
|
燕
| 姬姓贵族
|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 ?
③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B.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④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钱穆《中国社会演变》:“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教育宗教一切文化事业,社会没有力量,全要仰赖中央,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其所受祸害,较之晋代五胡乱华一段更深刻,更惨澹。”导致这一状况的起点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材料,“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社会没有力量,全要仰赖中央”,反映了地方的各项权力被收归中央,没有自主权;“一到金胡(金兵)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可知这一朝代应是北宋。北宋统治者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地方权力。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参考答案: (1)明太祖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①清朝雍正帝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②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不难发现和总结出,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却没有了丞相,所以,图中所示 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当然是在明太祖时期。而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则是要加强君主的权力,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力空前强化的历史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确也使明朝的政府构架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演变。本题的关键在于要判断出一个有丞相,一个却没有丞相。
(2)军机处设置的时间是在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设置的影响则是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军机处当然不是“盖隐然执政之府”,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毕竟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而不敢作出任何更改。
(3)从明初废丞相到设立内阁,再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了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时期,从而皇权得到日益的加强。从根本上反映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一定时期的政治是一定时期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毕竟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社会形态的演变来看,明清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作为封建统治者必然会做出垂死的挣扎,必然会空前的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政府构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