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小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4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1分)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2分)
小题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历史信息:宋代海外贸易税收利润丰富;市舶收入已发展成为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宋朝统治者对市舶的重视日益加强;宋朝廷要求任用称职并长期任职于此、熟悉事务的市舶官员。(4分)
小题1:政策:海禁政策(闭关政策,如答限制出口商品的出口量,限制中外贸易和往来也可)。(1分)
影响:清政府的政策做法尽管有利于对外商的控制。但限制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目塞听、固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2分)
小题1: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任意意两点,2分)
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任意意两点,2分)
本题解析:本题就古代和近代对外经济关系作为考查线索,主要考查了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
小题1: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概括出宋代对外经济往来的基本特征。
小题1:考查清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小题1:考查近代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乾隆御制诗》中有一句“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外交政策是
[? ]
A.被追开放
B.闭关锁国
C.主动开放
D.天朝上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6世纪,国际经济网络已在逐渐成形,将欧亚非美四个大陆与太平洋的许多岛屿都编织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之内。此时的中国政府对于这一历史情势
[? ]
A.直接介入
B.并未察觉
C.置若罔闻
D.熟视无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国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确立于
[? ]
A.春秋战国?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的根源是
A.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骚扰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是指清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而根源就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