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请根据下列描述确定这是哪座城市
①见证了近代列强第一次侵华战争的结束 ②《天津条约》将其开放为通商口岸
③中国近代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从这里开始
[?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南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D项出自《辛丑条约》符合题意要求,A项出自《南京条约》, B项出自《天津条约》, C项出自《马关条约》,三项与上述题意要求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监督权,实行五权分立。可见,在孙中山看来,西方三权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
A.官员产生方式
B.权力划分不细
C.民主具有虚伪性
D.不符合中国国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孙中山先生认为三权分立原则中存在弊端:第一,官吏无论是由选举还是由委任而来,很多都是因滥举或任用私人而得居官位,愚蠢无知之辈。其根源在于没有严格的考选制度。第二,纠察权归议院掌握,议院往往擅用此权,挟制行政机关。“因此,常常成为议院专制。”使得行政权不能正常施行。鉴此他提出了三权以外再加考选和纠察权独立的“五权分立”的主张。
点评:从“五权分立”思想提出的过程看,孙中山先生是鉴于欧美各国三权分立之后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一缺陷,是认真地从中国古代历史遗产中吸取可用的东西,结合西方已有的经验加以概括,提炼而来的。它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在他看来,它一方面借鉴于当时形式最民主的制度,又从中国古代吸取精华向其“五权分立”原则中注入传统因素,使民众和社会易于接受。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1840~1949年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是在欧洲列强的野蛮侵略中步入近代的,在这一百多年里列强发动了哪几
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5分)
(2)反侵略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先后领导或发动了哪些革命运动进行抗争?(各举一例,3分)其结果最能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
说明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C.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唤醒国人与列强抗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排除不同之处即可,A不对,如康有为主张保留清政府统治;C不对,如张謇主张实业救国;D不对,如康有为、孙中山都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三者都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的探索。
点评:近代中国面临两大目标: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实现两大目标,社会各阶层都作出不同程度的探索。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