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末”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至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鈺《改变中国》
材料二?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力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篇》1903第七期
材料三?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这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1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7分)
(3)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 ?(5分)
参考答案:(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12分)
(2)方法:军事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教育救国。(4分)
前提:完成反帝任务,实现民族独立。(3分)
(3)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3分)
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前进的方向。(2分,其他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 1860~1899年
| 1902~1904年
|
数量
| 比重
| 数量
| 比重
|
哲学、社会科学
| 123种
| 22%
| 327种
| 61%
|
自然科学
| 162种
| 29%
| 112种
| 21%
|
应用科学
| 225种
| 41%
| 56种
| 11%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860—1899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902年—1904年主要学习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据此判断,当时该学堂
A.宣告了安徽文人苦读经书以求仕途道路的封闭
B.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传播了西学,加快了安徽近代化的进程
D.致力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由题中“安徽巡抚”可知其属于地主阶级的革新举措,而D项属于资产阶级性质范畴,故排除D项。文人读书求仕的道路是科举考试,科举制在1905年才废除,故排除A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随后日益衰落,故不能用“发展”一词,排除B项。教育改革推进近代人才的培养,加快西学的传播,有利于推动近代化进程,故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对人才选拔、管理、任用,是一国政治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3小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2.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梁启超办时务学堂与洋务派近代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的上不同的是
A.推进向西方学习,培养熟悉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
B.传授优胜劣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做准备
C.学习西方工艺技术,培养企业和外交人才?
D.为青年传输民主共和思想,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3.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参见图7),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①当年夏天,全国高考报名的青年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②恢复高考,揭开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③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恢复工作,抓全国教科文工作的成就之一?④中国社会在动乱之后,重建社会公平的努力之一,为改革开放准备了人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参考答案:
1.A
2.B
3.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