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宋朝以前,朝廷内部注重政治的庙堂史学占据主流。宋以后,庙堂史学开始进入民间,有了许多对民间生活的记录。这一变化的推动力是
A.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B.统治者推崇文治
C.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削弱
D.理学兴盛
2、判断题 如果将成语“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
3、判断题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晚清经济的衰败
D.坊市制度被打破
4、判断题 (25分)粮食是生存之本,粮食供应是城市的生存命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取得自治权的“平民”生活区,他们与乡村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较大城市的粮食供应除了依赖近郊农村粮食供应之外,还需要依靠“长途贸易”来提供,即商人从集市或远距离的粮食产地收购粮食,通过水路运往城市。在城市内部,城市当局为保证市民生活的需要,对粮食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如:对城市的粮食准入实行垄断管制,防止个别商人操控粮食市场,哄抬粮价。西欧农民的粮食不能直接在城市销售,必须先卖给粮食商和批发商,这使英国国内的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西欧城市的粮食供应直接牵动着周围农村,城市越大,牵动的范围就越广。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和农业技术,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乡关系则比较松弛。中国古代城市大多数是不同等级的政治中心,对农村就有普遍租税权,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官府调拨全国各地的租税解决城市的吃粮问题。只有少数新兴的经济型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市场流通。中国的地主阶级也直接参与城市供应,这一点与中世纪时期西欧有相似之处。地主富室多从事粮食贩运贸易,成为长途贩运商。中国古代对粮食市场的管理采用间接的手段即利用价格的杠杆进行调剂。官府听任粮食市场自由竞争,市侩贩夫可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官府为保障居民利益,设置官仓,又叫“官米局”,衡定米价,贱时买,贵时卖。在中国古代,城市与其四周的乡村没有建立起直接的经济关系,因此,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商品流通,又妨碍了其中的雇佣劳动者摆脱隶属关系,使雇佣劳动难以实现。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中西方城市粮食供应体制的异同。(1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城市粮食供应体制各自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9分)
5、判断题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按时开关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