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有关这一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24至1927年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高潮是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但不是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排除A;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逐渐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及政权,排除B;这次革命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排除C;这次革命以国共合作开始,以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清党”“分共”告终,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及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天津警察制度的创立有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6分)目的: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4分)
(2)特点:袁世凯对近代警察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4分)影响:推动了全国性警察制度的广泛建立,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6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的信息,可归纳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第二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一中“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和“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的信息,可概括出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的信息可归纳出袁世凯对近代警察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信息来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有这么一首三字经“国共合,定北伐,伐对象,吴孙张;┅,四一二,蒋匪帮,在上海,屠我党;七一五,分工会,枉杀人,汪精卫。”这是对什么事件的简单概括(?)
A.抗日战争
B.国民革命
C.人民解放战争
D.五四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述了从国共合作领导北伐战争到国共分裂,国民党右派镇压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所以这一事件应该是国民革命,故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 C D三项内容与此无关。
点评: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经济侵略开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战争后
C.明治维新后
D.戊戌变法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获得在华设厂的权力。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