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宋代商人只要向政府交一定的税金,政府就允许商人把盐铁等货物运至规定地区销售,所以答案选择C项。A项为错误项,B项与材料内容相反,D项不符合我国古代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12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或商业资本活跃)。材料二: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部门。材料三: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成为制度。(12分)
(2)主观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或“敬业”“进取”“守信”“讲义”)。客观上: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6分)
(3)《防夷五事》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体现;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科技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本题解析:(1)通过审题可知,答案来源于材料,材料一中“晋商”一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材料二中“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结合教材知识可知: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典型特征;材料三中《防夷五事》,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依据答题提示从主、客观两分析方面。主观上,依据材料“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可知晋商的经营原则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客观上,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专业化的工商业市镇的繁荣为其提供了经营场所。(3)依据《防夷五事》的内容可知其实质,答题限定是“消极作用”,所以依据教材知识回答“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界,顿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斌鼓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立而道生 …… 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趁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桓宽 《盐铁论》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承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仍然是国家。”?
——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四?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1933年6月16日
|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规定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等
|
1935年7月5日
| 颁布《全国劳资关系法》,规定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
1938年6月25日
| 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
——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5分)
(2)材料二、三的政策分另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分析材料二经济措施的作用。(5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向题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5分)
参考答案:
(1)焦点:是否实行盐铁专卖。(1分)
观点:盐铁专卖有利于生产发展;盐铁专卖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民政负担;盐铁专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限制腐败,促进社会稳定;盐铁专卖可以为军费提供支持。(4分)
(2)背景:中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巩固政权;(2分)
苏俄(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分)
作用:促进经济恢复;稳定物价;扶持私营工商业;减轻企业负担。(2分)
(3)特点:增加国家投入,刺激消费;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防止盲目生产;保护工人的利益,暖和社会矛盾。(3分)
共同问题: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分)
启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国情,实事求是。(1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汉武帝的御史主张盐铁官营的观点,后半部分是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主张重农的思想主张,所以依据这个可以得出材料一的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关于御史的观点的归纳可在材料中找出主要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翻译过来即可,主要从经济利益、对农民负担的影响、对社会矛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
(2)第二问,材料二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内容,因此答案即可从这个问题的背景入手回答。第三个材料我们可以由材料的出处(《列宁与新经济政策》)及材料内容分析出是苏联(俄)的新经济政策,只要分析出这个内容,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归纳整理即可。
(3)第三问,依据材料中的每项内容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同时要结合教材中关于罗斯福新政内容来归纳整理,如“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可得出政府增加了投入,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等。由四个材料都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即可得出“共同问题”的答案。关于最后一问“启示”的问题,我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材料内容对比分析整理出符合材料内容的答案,最关键是要答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古代货币史研究者认为:唐初“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以后历代铸币提供了范式。这一范式的含义是?(?)
A.以铜为主要材料
B.不再标明重量
C.采用圆形方孔形状
D.以皇帝年号命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32分)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
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5分)??
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 ,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
材料三 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 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 91ExAM.org十六讲》)?
(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1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1分)?说明理由。(2分)?
?
(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 “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5分)?
材料四?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
(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3分)
材料五?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早期:形式——移民,文化技术交流 2分
影响——中国移民带去先进的华夏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日、朝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2分?
隋唐: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繁荣时期;1分
朝鲜半岛由新罗结束了三国并立局面,实现了统一;1分
日本国家统一后,通过大化改新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变迁。1分
内容——三国之间,政治上使节往返密切、经贸联系紧密、文化交往频繁。2分
(2)港口:中国的东南沿海。1分?
对象:西洋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1分
理由:这一地区较密集的分布着当时中国人认识记载的众多国家;
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国家交往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临近? (任意两点都可给2分)
(3) 表现:外贸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商品流通量 1分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唐朝时期的时空限制,城市商业气息浓厚 1分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出现了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 1分
原因:唐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设置机构管辖;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利用民间力量招商 2分
(4) 问题:江南经常出现的旱灾,缺乏适应旱地种植的作物 2分
办法:将从越南传入福建的占城稻种分给江、淮、两浙三路旱灾地区? 1分
派转运使张榜公示占城稻的种植方法 1分
在玉宸殿种植,亲自考察、展示推广 1分
(5) 因素: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侵略亚洲,将其传播到中国周边地区,1分
东南亚各国长时期与中国经贸文化联系密切,充当了传播桥梁? 1分
国内居民迁移(流民)充当了传播媒介 1分
影响:适应并推动了中国人口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宜劳动力,又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经济作物的种植,出现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1分
不宜农地区被开垦为农田,恶化中国山区生态环境 1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高产、适应性强的农作物传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国人口总量
对外贸易,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两宋时期商业革命的出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