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13:54: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两汉时期的政府官员 ( ) A.大部分是世袭的 B.主要通过察举制来选任 C.有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任职期限 D.能否久任关键看其声望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创新和建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综合以上图示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8分) 材料二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或皇权至上((4分)答分工明确给2分) 发展趋势:君主专制加强,(清朝时达到顶峰)。(4分) (2)评价: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产生了高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地方的自主性。(含义相同,言之成理即可)(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中中央官僚体制上都有皇帝,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以皇权为中心或皇权至上。根据所学可知其发展趋势为:君主专制加强,(清朝时达到顶峰)。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意在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根据材料二中的“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再结合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产生了高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为削弱地方权力,由此可以得出:极大地限制了地方的自主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和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东汉时,皇帝犯错误经常把责任推向三公。如果碰到水旱灾害,三公常被罢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这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三公九卿制度日渐成熟 C.三公权力被九卿分割 D.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三公有名无实,而国家的权力又集中到中央,这只能说明是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应诞生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很明显是考查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诞生于C.隋唐时期,所以本题答案选? C.隋唐时期。另外科举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它的确不为世袭权力所支配。A.春秋战国时期有军工制、B.西汉时期、D.宋代和题意均不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计、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分)
参考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4分)(答三点即可) (2)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4分) (3)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反映了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反映了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归纳能力。从材料表格可知:明经科考查士人的识记能力,进士科考查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的能力 。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三主要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四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到清朝被废除,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制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保证了官吏来源,能够吸引有素质的人才参政,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答题一定规范,必要的文字说明得有。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