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
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
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到:“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
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10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11分)
参考答案:
( 1)特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制;实现公平、公正。(3分)
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民主政治发展;工人运动高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5分)
(2)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平均思想。(2分)
孙中山新思考: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基本一致。(2分)
变化: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4分)
(3)发展:着眼于全世界(1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成分(2分)提倡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1分);主张既改造人类的经济组织又改造人类的精神(2分)。(共6分)
实践: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4分)
(4)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成果:形成毛泽东思想。(4分)
成果: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形成邓小平理论(2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分)和科学发展观(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中拉开文学革命序幕的是
A.《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B.《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
C.《文学改良刍议》《孔乙己》
D.《狂人日记》《孔乙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国民文学和写实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在此之后文学革命展开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
材料二:张岱年等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四: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自新潮澎湃,孔子乃为人攻击之目标。学者以专打孔家店为号召,侮之曰孔老二……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礼教流毒之罪人,以谩孔为当然,视尊圣如狂病。而近一年中,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打破羞耻,其行为之激烈暴历,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
(1)是否赞同材料一的结论?请阐述理由。依据所学回答得出材料一结论的依据。(3分)
(2)材料二作者称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依据是什么?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3)材料三可否证明材料二中儒学“一手伸向未来”的属性?请概括说明。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学在明末清初的新发展,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6分)
(4)材料四所述历史现象能否证明材料二论证的正确性?请依据材料四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不赞同。过分夸大了孔子及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而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3分)
(2)“守旧”“复古”是指礼教伦常,贵贱有序;“维新”“开明”是指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对家族、对国家的责任。(4分)
(3)可以。因为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新发展: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发展工商业;强烈抨击、反对专制皇权;主张学以致用,治学应有利于社会根本问题的解决。认识:是封建专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民主启蒙的色彩,对中国扣世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6分)
(4)能够证明儒学思想“守旧”“复古”的属性是存在的。材料四反映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根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来挽救、发行中国。(4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认为“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从西汉时期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作者过分夸大了孔子及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2)应根据材料二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守旧”“复古”是指儒家的伦理纲常,贵贱有序;“维新”“开明”是指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主张。
(3)注意把握材料三的观点: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可以证明材料二中儒学“一手伸向未来”的属性。
(4)材料四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这些现象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改造中国社会。所以能够证明材料二中儒学思想“守旧”“复古”的属性。
点评: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如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助于克服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 ]
A.张謇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