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生致力于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A不对,不能说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C不对,孙中山欣赏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内容,不表示其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D不对,材料无从体现国共合作。
点评: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材料型选择题关键要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这类题目的干扰项往往对材料的作出以偏概全的理解、以现象代替本质的推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在各种新思潮中脱颖而出,其根本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
D.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人权宣言》的相同点有
A.都是特殊时期的宪法
B.都强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都宣布要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D.都宣布要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要求的是两个法律的共同点,都强调了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人权宣言》主张是君主立宪政体,所以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蒙古的西征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
(2)“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即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格物致知等科学技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
(3)“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