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有一脉相承的,体现在:
①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规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③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进行改造 ④要逐步实现工业化
[?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1分)
材料一: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洋务人才的需要,在早期留美的容闳上下努力之下,(1872年)120名12岁—l5岁的幼童 赴美 留学,开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洋务运动中期派出近百人的船政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船政和军事,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等。这批留学生中对中国近代化事业贡献最大的是被称之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著名维新思想家、翻译家产复。
——李尚敏、朱芹《中国近代留学运 动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清政府于1896年派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赴日留学的开始。1898年,清政府拟定了《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 片》,规定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办法,留学日本的国家政策自此确立。?
——丁相顺《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早期法制近代化》
材料三:中共旅欧支部于1923年开始从当地选派一批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和华工青年去苏联深造。……孙中山逝世后,包括一些国民党委员子女在内的革命青年和国共两党党员,被派往苏联留学,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学习高潮。
——张彩丽、刘瑞丽《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材料四: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个人通过托福考试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出国留学方式开始在一些学习精英中涌现。继早期“留美热”后,“留日热”“留加热”“留澳热”“留英热”又相继形成。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万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32万人。3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68倍。
——中国教育新闻网《1978年:留学史掀开新的一页》
(1)据材料写出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主要目 的地的走向。(2分)
欧美(19世纪70、80年代)→?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国(1978年以后)。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1)问中后两次留学目的地转向的时代背景。(12分)
(3)材料中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途径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据材料四,简要归纳1978年以后留学教育的特点。(3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6分)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31分)(1)日本、苏联。(2分)
(2)20世纪20年代:学习西方探索救国道路的挫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工人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共产国际的影响。(6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978年以后: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进行;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发展;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调整。(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变化: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过程。(6分)
特点:留学人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所涉及留学国多,遍及全世界);出国留学方式多样化。(3分)
(4)影响:培养了大批各方面人才;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改变了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启示:进一步扩大中外交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文化;调动广大留学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需要将材料二、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如材料二中“赴日”,材料三中“去苏联深造”,以此可以判断横线上需要填写的是日本和苏联。第(2)问结合两次留学的时间和当时的重大事件来解释两次留学的历史背景:第三次的时间为20世纪20年代,当时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际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将这两次事件的相关背景写出即可;第四次的时间为1978年后,当时中国正是建国后的重大转折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提倡对外交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写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变化即可。第(3)问中第一小问分析四则材料中中国为什么要派留学生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变化,结合问题中提出的“探索救国途径”来归纳变化即可;第二小问要归纳的特点可以将材料四的内容进行归纳,从留学国家人数、规模、方式方面归纳即可。第(4)问的影响结合留学教育学习的内容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回答;启示可以结合改革开放的目的、特点和方式来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表格清楚显示:我国土地公有化程度提高了,这与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有关,C正确;土地改革后依然是农民土地所有制,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B、D错误。
考点: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
点评:对农业的改造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的,土地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
[? ]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请回答:
(1)上文出自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决议?(2分)
(2)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4分)
(3)根据上述精神,会后在农村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以“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成效如何?(8分)
参考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举措: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改革。成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本题解析:这是一段高度概括的材料,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到一个革命的高度,充分说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本段材料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提高生产力;二是要进行改革,要调整生产关系;三是给改革定性,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为了生产力,最终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次深刻的革命首先从农村开始,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