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体制?并指出该目标确立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2)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3)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
(4)启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以相互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此,学术界和政府各部门均进行了“改革开放30年回眸”研讨和纪念活动。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1)材料一中凤阳农民的契约反映了什么?(2分)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2分)
材料二?……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胡锦涛《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据材料二,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3分)
?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6分)
参考答案:(1)反映了农民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不满,要求包产到户。影响:开始了包产到户的尝试,为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提供了经验,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4分)
(2)伟大成就:①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②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③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3分,必须依据材料概括。)
(3)三个节奏: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兵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材料二? 1979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变革。……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分)这种变革主要针对的是什么?(2分)有何重大历史意义?(3分)
参考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安危。(4分)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2分) 针对:当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2分)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在?
[? ]
A.沿海
B.内地
C.城市
D.农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这一事件说明中国政府
[? ]
A.重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B.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为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奠定基础
D.对“三农”问题特别关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