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有利于
①加快培养内部市场、扩大内部需求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③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④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
(3)基本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使用市场经济体制)。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发展与突破:(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D.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 “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佛教式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大同”这一终极目标。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以“去苦求乐”作为其幸福理想得以实现的动力,把追求快乐、幸福看作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材料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幸福观的内涵。这种幸福观有什么积极意义?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图中反映了怎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参考答案:
(1)幸福观:就是生活上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超越感性的欲求,做到安贫乐道。积极意义:孔子的安贫乐道的幸福观为后人追求恰当的、适度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价值指向。
(2)改变:由复古到以追求进步为社会取向,由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仁政、德治到追求博爱(或人权)、自由、平等为政治理想,由安于贫寒、清心寡欲到追求生活快乐、物质享受为道德基础。其幸福观赋予近代西方的价值观内涵和功利主义色彩。原因: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全面危机;近代工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西学的传播。
(3)信息: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稳步提高(或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努力:政治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文化上实行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行双百方针,促进文艺繁荣。社会生活上关注民生,建设美丽中国。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人不同时期价值观的理解能力。第(1)问从孔子的话中概括出内涵,他主张吃普通的饭,不富且贵,这对人们追求适度的幸福有借鉴意义;第(2)问康有为的幸福观从材料二逐条概括,主要是其带有近代色彩的价值观,原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第(3)问图表反映了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从2006~2008年呈增长趋势,措施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年至1962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 ]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发展最为迅速
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