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
A.自由
B.平等
C.民主
D.科学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能提供“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伪证的是(?)
A.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B.北京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
C.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D.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和运用知识的解答能力。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1916年《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
A.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节制资本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形成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下图中可见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
B.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国内新思想主流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清政府要民主但不同意放弃帝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