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近代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B 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缓解
C国际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展? D社会变革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的新政改革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则积极主动的推行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所以A是二者的共同点,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 )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可以分析的出对史料的解读有时代性和个人的差异,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该名言出自(?)
A.梭伦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伯利克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反复出现“善”、“恶”,强调道德的作用。而且材料还在说知道善恶对错的人会行善,反之则因为无知,恰恰符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联合国是当代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其会徽见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B.世界地图有橄榄枝环相托,寓意世界和平
C.会徽重心处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
D.会徽符号语言复杂,视觉形象逼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联合国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世界地图有橄榄枝环相托,寓意世界和平。这是对的。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