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答案选择D项。后来刺史职权渐重,到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军政大权;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这都等于割据政权;从严格意义上讲,“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故C项不正确。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不正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上所属各县,故B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一,着重把握其发展演变历程:开始于秦朝、发展于汉、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朝;第二,全面理解对监察制度的评价:(1)积极作用: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2)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从解决封建官僚体系集团的腐朽问题,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
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议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辛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二: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评价此种选拔人才的制度?(6分)
参考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4分)
(2)察举制(2分)
(3)科举制?隋(3分)?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世族手里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辛许。”主张分封诸皇子为诸侯;李斯认为“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材料二中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要求地方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两名人才,由朝廷授予官职,这种选官制度被称为察举制。
(3)材料三中的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反映的是科举制度。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联系教材知识,对科举制度作出正确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的发展
B.小农经济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