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个监察制度就是
[? ]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设立“中朝”机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 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雁门以北诸州,弃之犹有关隘可守,若割燕蓟等州,则为失地险,自十六州既割,山阴皆为敌有,而河北尽平地,无险可拒守矣。
——《辽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十六州归辽后,五京列峙,二百馀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盐铁诸利日滋殖……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以利北海。 ……(上、中、东)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
——均自《辽史》
材料四 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朱子语类》
问:
(1)观察图二,并据材料二,从地理和军事角度看,幽云十六州对宋和辽政权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幽云十六州还有什么重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幽云十六州的汉人百年来“充南顾之心”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幽云十六州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游牧经济农耕经济的过渡带。据宁守,出可攻。对辽:大大增强辽的国力;对宋大大减弱其国力。是宋江和辽双方的焦点。
(2)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3)忘西顾之心的原因:①辽统治者对此人的民实行轻淫薄赋省刑之策;②此地经济继续发展;③辽统治者实行尊重保护此地汉民的先进文化;④宋辽澶渊之盟,宋放弃了收复此地的努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
A.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中外朝,丞相属外朝
B.尚书被中书取代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