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
A.抗争
B.探索
C.屈辱
D.复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例如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万国公报,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回答:(1)材料一五位人物所代表派别的核心主张?据此可以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16分)
(2)据材料二看,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什么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3分)
参考答案:
(1)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或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16分)
(2)以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统治。(3分)
(3)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3分)
本题解析:(1)核心主张:这一问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考生只要熟悉教材,记忆准确,就可以很顺利的写出来。历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上述几个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只要理解其核心主张,不难总结出其经历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即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2)主要意图:由材料二中的“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和“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可以看出其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以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统治。
(3)“两位先生”:由材料中的“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可以得出是指民主和科学。历史事件:考生只要把第一问回答正确,这一问便水到渠成了,很自然的根据所学知识知道这一历史事件是指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魏源有首诗这样描写鸦片战争前的状况:为问海夷何自航?或云葱岭可通大西洋,或云括尔咯印度可窥乌斯藏;或云弥夷佛夷鄂夷辈,思效回纥之助唐;或云诸国狼狈叵测不可防,使我议款议战议守无一臧。呜呼!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这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B.中国人对西方的状况一无所知
C.中国的统治区域非常大
D.英国是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相同的: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3分)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认同精神。(4分)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4分)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2分)
(3)认识:是想要与时俱进;思想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观点“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联系材料中孙中山的相关观点“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相比较可知,二者都主张用民族主义建国,都反对大汉族主义,都主张用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也有不同之处梁启超用进化论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则更强调共和精神;第(2)问,从材料中“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以1919年为分界线”联系1919年相关的史实可知这一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联系相关史实可知,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了三大政策,进行国共合作;第(3)问,问开放行设问,练习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三民主义的内容与评价。内容:(1)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帝联俄);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评价:(1)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