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工场主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1分),并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丝织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早期“资本家”。(3分)
(3)特点:发展缓慢(1分)
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4分)
本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抓住关键词“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新变化”。第(3)问注意问题的时间,抓住关键词“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特点”,分析原因时要从当时社会现状出发。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上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述的生产工具是

A?B?C?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为唐朝的筒车,一种引水灌溉工具;B为汉朝的三脚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机;C为二牛一人耕法,这种耕田方法使得耕种效率高;D为唐朝的曲辕犁,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根据题意可知,B符合题意。三脚耧车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三国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相同客观因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北方农民大批南迁
C.军事上的需要
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国和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北方农民南迁从而使江南经济得以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使大批农民南下江浙地带,隋唐和五代时期持续进行,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早形成,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成为国家的中心,中国此后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南方地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