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98年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重训朝政,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予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从这段君臣对话的内容及其结果来看
①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部分原因?
②李鸿章是变法图强的倡行者
③慈禧太后主要关心自己及满清贵族的权力?
④李鸿章认为旧法不能使中国富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材料信息比较丰富,需要仔细的分析。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其实是主张变革的,认为旧法不足于是中国富强,即使因为主张变革被认为是康党,也在所不惜。而慈禧关注的是满清贵族的权力,不愿与变革,因此听后默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要推翻清王朝统治
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D.与他国争夺在华利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所干的每一件事情,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B、C三项显然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材料二?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6分)
(2)与材料一“伟大的方案”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9分)
参考答案:(1)历史特征: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时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方案。(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基本特点: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2分)
(2)进步之处:提出越早越快接受近代文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3分)
说明:确立君主立宪体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实现文化转型;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4分)
(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4分)
含义:思想启蒙。(2分)
本题解析:(3)影响: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5分)(1)第一问,是常见的考题,内容常见,方式也常见,所以较容易回答。只要从材料内容中逐一归纳即可。材料一中的“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体现的是戊戌变法急于求成的错误,材料二体现的是急速的裁员,树敌太多,触动了既得利益者。
(2)第二问,有关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问题,首先需要结合第一问题的答案来分析,然后再结合教材及材料内容来分析整理出正确的答案。有关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的问题,与洋务派相比,材料中的“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其中最重要的答题点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第四问,材料中的“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表明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点。材料中的“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表明戊戌变法对旧制度的触动为后世的革命提供了经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