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另外茶馆也往往陈列各种报纸供人观阅,或者就根本改成阅报处。……许多阅报处附设半日学堂,教人识字。
1905年成立的北京西城阅报社成立之初的报刊有:《中国白话报》十六册……《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启蒙画报》以及京津等处各报。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北京市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常静仁,开了一间朝阳阅报社……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材料二:“大抵开通民智之难,莫难于使之自愿。故强迫不可也,劝导无效也,使之自愿之道,殊无过于广设阅报社。”
——《大公报》(1910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阅报社的特点。(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阅报社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1分);主要设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2分);报刊主要是白话报和通俗读物(2分);开设阅报社的人群有知识分子、平民、官员、十绅和商人等(2分)。
(2)原因:沿海省份经济发达(2分);戊戌变法的社会启蒙作用(2分);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2分);为了启蒙下层民众(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根据材料“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可以归纳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阅报社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沿海省份经济发达;戊戌变法的社会启蒙作用;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为了启蒙下层民众。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的真正目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推翻清朝统治
C.抵御外来侵略
D.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根本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故选D。
点评:戊戌变法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提出上述建议的是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可知这是维新变法中的主张,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44年6月,从成都飞机场起飞的盟军轰炸机对日本年产钢铁达225万吨、占日本钢铁总产量24%的九州八幡制铁所进行空袭,将日本的钢铁中心变成一片火海。下一有关八幡制铁所创办、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办这一企业的部分经费来自甲午战后的中国赔款
B.建立之初使用的铁矿石主要由中国大冶铁矿提供
C.该企业的创办为近代日本的重工业奠定了基础
D.到二战前夕,这一钢铁企业因技术落后,已被日本更多的钢铁企业取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唯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他的核心观点是(?)
A.中国风气未开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实行君主专制
D.由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