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民主权利。下列历史事件没有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晚清的预备立宪
D.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家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

胡锦涛发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说

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
(2)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第⑥阶段: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
(5)因素: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出国际环境的变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材料解析题(10分)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来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亚洲,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转变,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穿透”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均富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界碑”、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现代化四个方面的表现。(4分)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分)
参考答案:(1)“界碑”:《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胜利”: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2分)
(2)?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分)
(3)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由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而进行的革命运动,因此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文字“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可以总结出“界碑”、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2)根据材料二“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均富化……”中现代化的含义联系教材中的内容可以直接回答出问题;(3)民族民主革命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性质,结合教材内容找出能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的表现因素即可。
点评:关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传统史学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伤害,近年来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考高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希望引起学生的观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对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于优惠
D.中国答应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甲午战争中国确实战败,而中法战争则是中国不败而败,战场上的胜利被清政府的腐败和投降主义的外交路线丧送了。这不是两场战争结局的相同点,故A项为答案。D项干扰性很强《中法新约》允许法国在中国修筑铁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都是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是为两场战争结局的相同点,故应排除。BC项明显可以看出是相同的。
点评:这道否定式选择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从结局的角度确认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同之处,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比较异同的能力。审视A项时要小心命题者设下的中国战败这一陷井。此题设计角度新颖,所含历史内容十分丰富,确实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此,中国方面首先必须清除以往的偏狭观念,放弃抗日的愚蠢举动和对满洲国的成见。”上述言论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
B.日本扶植“满洲国”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战略的变化。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不足,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等因素,导致日军
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也改变了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在这一诱降方针影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故A项正确。B项在1932年发生。C项与题干是倒因果关系,D项虽然也受这一政策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