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墨子从节俭,孟子和商鞅从土地的角度出发,因此他们的立论不同排除A和C,D项错在“不是”,因此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唐朝诗人张籍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多次战乱,人口南迁
B.少数民族政权开发南方
C.两晋时期在南方的开发
D.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题干中“北人避胡”可看出北方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和侵扰,所以此诗反映的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乱,即A项,所以答案为A。
点评:此题很简单,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中诗歌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次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丼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蜀守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等信息可以说明是都江堰,故选择A项; B在秦国,位置不正确; C在岭南地区,符合题意; D属于新疆地区的灌溉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以下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主要途径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C.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D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