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蒋介石在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国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上述材料表明蒋介石
①已认识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②已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行性
③已认识到全国团结的重要性?④已认识到转移到大西南的必要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判断题 “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宓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句。文人的这一表白有可能是“暗喻”(?)
A.对王明“左倾”路线的不满
B.对汪精卫投敌叛国的愤怒
C.对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
D.对国民党围剿红军的抗议
3、判断题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攮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判断题 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是
[? ]
A.抗日的领导者已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
5、判断题 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