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2:42: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地区建制沿革和机构的设置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以下是江西地区部分时期建制或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豫章郡——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江西巡抚”,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A.秦朝——唐朝——宋朝——明朝 B.秦朝——唐朝——元朝——明朝 C.汉朝——唐朝——宋朝——清朝 D.汉朝——元朝——明朝——清朝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依据所学,秦汉的时候,地方上主要是郡县两级;唐代的时候,长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宋代的时候是路州县三级;元代的时候,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四级;明清时期,基本上沿用元制,一省最高长官称巡抚。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评价: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君权的独尊;②三省之间既相互分工,又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十二铜表法》。看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了他们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3)原则:“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出现专权;实现了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了民众利益。 (4)特点: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26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6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哪些思想主张是服务于“专制主义”,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以民为本?(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6分 专制主义: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分) 以民为本:孔子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2分) (2)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2分) 作用: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4分) 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2分) (3)表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6分) 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阶级关系等方面概括回答。诸子百家中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为“专制主义”服务的;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2)明清之际产生了李贽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材料中黄仁宇认为李贽的思想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形成丛林”,即难以发展为成熟的理论,社会影响力有限。而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是中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3)依据材料三可知,“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二小问考查新时期中共创立的重大理论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始自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因此①④均错。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他们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成熟的重要标志。 点评: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各项制度不断地完善发展。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和选拔官吏的制度的实行,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