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故运作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选B。
点评:还可以把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设置参知政事发生于宋代,②废丞相、设内阁出现在明代,③设立军机处出现在清代,④创立三省六部制出现隋唐时期,故按时间先后排序应是④①②③,答案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点评: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宰相制度从秦朝开始设立,此后便走上了日趋弱化的道路。从唐代开始,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继而再加细分,宋代沿袭这一做法,终于使得宰相的职权极大削弱,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冗官现象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了最终的解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随着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播放,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康熙帝执政(1661年~1722年)的同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请据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
(2)概括康熙和路易十四在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方面的差异及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3)17、18世纪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有何不同?这一趋势在中法两国各有什么表现?
参考答案:(1)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灭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2)差异:康熙帝实行重农抑商,闭关自守政策;路易十四实行重商主义、殖民扩张政策。
影响:康熙帝的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路易十四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3)趋势:东方亚洲主要封建国家正在走向衰落,并且日益闭关自守,更加落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西方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表现: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法国成功地进行了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本题解析:本题从中西两个重要事件的比较、设问,旨在考查学生归纳事件异同点及概括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康乾盛世”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
解题分相同点、差异及影响、不同的发展趋势三部分。第一、第二部分应宏观把握此时期中国和法国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第三部分更要站在东西方两大洲历史的高度上,进行宏观概括,最后再落脚到中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上。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人的权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实现人的各种权利,是人类长期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省徭赋,不夺其时”……贞观元年至三年,关中、关东发生水、旱、蝗、霜之灾,唐太宗当即“诏所在赈恤 ,无出今年租赋”。
——摘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如下七项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享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有信教之自由。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后,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思潮传入中国,大量团体和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介绍、研究、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团体也不断增多。五四后的一年中,全国创办数百种新刊物……
——摘编自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下》
材料四?

新中国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表

——根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资料整编
材料五?1946年2月,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把促进最大限度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1949年国会通过《全国住宅法》,授权总统在6年内为低收入家庭建造81万套廉价住房,并为城市清理贫民窟和改善农村住宅提供大笔贷款和援助。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指出“不夺其时”的具体经济政策,这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治国思想?(8分)
(2)材料二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原则?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有何联系?请说明你的理由。(9分)
(3)就业和收入状况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根据材料四,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就业状况和全国职工工资收入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业人数和职工工资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9分)
(4)根据材料五,归纳二战后初期美国社会经济政策的特点。(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有何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原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保障农民的耕作时间;(2分)国家重视救灾,减免租税,缓和阶级矛盾。(2分)
政策:推行“庸”,即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2分)
思想:“存百姓”思想。(2分,或答“民本思想”)
(2)思想原则:平等、自由、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2分,如回答“天赋人权”也可给2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只答“三权分立”不给分)
现象:五四前后,国外各种思想传入中国;出现大量社团和刊物。(4分)
联系:与材料二有因果联系。(1分)?理由:材料二的规定,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更有利于各种思想的传播和社团的发展。(2分)
(3)变化:建国初期都快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回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都高速增长。(3分)
原因:“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自然灾害严重,经济困难;苏联政府背信弃义。(6分)
(4)通过立法,保障民众就业和安居;在民生问题上政府承担主要责任。(4分)
(5)略。(2分,言之有理,符合主题即可酌情给分,照抄主题语不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