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评论:“其(太平天国)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文中的宗教是指
A.儒家学说
B.黄老思想
C.拜上帝会
D.基督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贡献C。A项是传统文化,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是反对儒家信条的;B项错误,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曾经实行过,往往是一个新王朝建立初期实行;D项错误,单纯的基督教在中国并未有多大的市场,不符合农民阶级的愿望。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颁布了纲领,是旧时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发生在新的时代,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反映了新的时代的特点。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2分)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2分)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15分)
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1分)中国失败(1分)
(2)租界的建立(1分)《虎门条约》(1分)
(3)电灯(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4)《申报》(1分)较为详实的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进程或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或堪称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1分)
(5)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2分)
0分:回答与问题本身无联系,如上海的近代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1分:对上海近代化的起源、表现或影响做出其中一种直接的推断,未予论证评价。例如:上海的近代化是由于遭受入侵而引起的……
2分:对上海近代化的起源、表现或影响做出其中两种直接的推断,未予论证评价。例如:上海的近代化是由于遭受入侵而引起,但同时客观上促进近代化的进程……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3-6分)
结合一种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得出一个结论3分,简要分析一种时代背景,加1分,增加一个事例加1分,总共不超过6分。(有关结论和史实参见要点)。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7—10分)
运用材料分析史实的阅卷标准同第二层次。
所归纳的结论根据语言简明扼要,结论清晰7—8分。与所列举事例具有逻辑联系,结论具有科学性等要求9—10分。(有关结论和史实参见要点)。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11-13分)
第一个结论的评价标准参照第二第三层次。
第二个结论的史与论约1—4分。其中,结论1—2分;要求见第三层次。史实分析最高不超过3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15分)
注:
1.引用材料,可以是部分引用,也可以是归纳概括式的引用,但不可以照抄,必须自己重新进行组织
2.浮动的分值,除以上参考标准外,还可以视“组织”情况而进行赋分。(组织包括语言是否通顺流畅,逻辑是否合理,结构是否清晰等要素)。
附: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要点:
1原因:历史原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列强侵略因素,移民因素
2表现:政治——租界
经济——列强工商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文化生活——中西交融,华洋杂处,领先国人
具体: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最早侵略的地区之一;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资企业相继在上海设立,技术先进,工业(经济)基础较好;近代企业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报刊的发行和阅报风气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拓人们的视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思想观念大变化,社会生活方式(习俗)近代化(西化);上海成为一座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近代化城市。
3影响: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4问题:畸形,西方控制,鱼龙混杂,没有完成
5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具有双重性—破坏性和建设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代化是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主流,具有进步性。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当时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大总统誓词 新中国成立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D两项只符合新中国建立;B项只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两者的共同点是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现象,此现象说明日本帝国主

[? ]
A.企图扶植傀儡政权
B.妄图消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C.破坏中国文化传统
D.强制推行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