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
A.西周
B.夏朝
C.商朝
D.原始社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原始社会。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60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但是洪涝灾害和干旱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农业,水利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
材料一?(关中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这片沃土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在秦汉时,那里可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这才是秦汉、隋唐得以立国的关中!
材料二?郑国渠就是引泾灌溉工程,由于泾河泥沙含量大,水流急,流域山洪频发,使得泾河上的水利工程极易损坏,再加上这一流域的水文地质变迁(如河流改道),使这一工程几乎代代都要重修(如汉武帝时期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北宋末年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不过此时的规模已经非常小了,只能灌溉良田7万亩,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一)。?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左右,要依赖东南漕运四百万石。而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增加,如皇
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关中水利田面积减少、关中为国家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6世纪(汉武帝以后至北周),9—11世纪(唐德宗贞元至北宋前期),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所以,民歌所说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
材料三?(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江南地区,从而导致税赋重心移到了江南。关东地区距离江南很近,方便税赋运输。加上关中地区长期战乱,已经凋零,所以政治重心开始东移到关东地区,后来更是直接移到江南,政治重心再也没有回到关中。
——以上材料摘编自《纵横中文网?宋代关中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的历史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关中地区水利事业衰落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10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参考答案:(1)开发早;水利工程的兴修;政治中心的推动。(6分)
(2)自然因素:水土流失严重;气候的变化和水文地质变迁(4分)。
人为原因:长期战乱的破坏;政府修建水利工程的力度不够(如水利工程修建的规模逐渐减小)等(6分)。
影响:关中地区的衰落(2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重心的东移(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有: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2)“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 1959
| 1961
| 1978
| 1984
|
粮食总产量(亿斤)
| 3400
| 2950
| 6000
| 8000
|
人均约(斤)
| 500
| 440
| 580
| 800
|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8分)
材料三:……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雏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土地法令》
(3)材料三是俄国在某一时期颁布的一份土地法令,它对这一时期有俄国革命有何意义?(4分)
材料四: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政措施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6分)
(2)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6分)
(3)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和巩固政权起了重要作用。(4分)
(4)目的: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6分)
本题解析:
(1)分析材料可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依据课本所学知其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
(2)考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分析表格数据可知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知50—60年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80年代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极大的调动了积极性。
(3)《土地法令》颁布于十月革命成功后,依据所学知其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和巩固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在回答时要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目的来回答,据所学知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为了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漕渠
C.灵渠
D.白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水利工程位于“蜀”即四川,“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兼有灌溉和防洪功能,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故选C。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成就之一。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