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抵抗列强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军民谱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诗描述了中日之间哪一年爆发的哪一战役?指挥“致远杀贼”的是哪位爱国将领?(3分)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2)指出邱逢甲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与邱逢甲一起参加反割台斗争的爱国志士。(2分)
材料三?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1937年)
(3)为实现材料三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政府分别组织了哪些重大战役?(2分)这些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如何?(2分)
材料四?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毛泽东《祭黄帝文》(1937年)
(4)材料四中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坚决抵抗”的战争在近代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地位和历史意义。(3分)
参考答案:(1)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各1分,共3分。)
(2)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地给日本(1分);徐骧、刘永福。(2分)
(3)太原会战,淞沪会战。(2分)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2分)
(4)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分)
地位: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1分)
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1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东沟海战”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是在1894年,当时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2)从材料“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这是在《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下做的这首诗。参加反割台斗争的爱国义士有刘永福和徐骧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3)为实现材料三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政府分别组织了太原会战和淞沪会战。这些大的会战虽然没有最终成功,但是极大地牵制了日军,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是在1937年9月成立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国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点评:1894年甲午战争起,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了数次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割台湾岛给日本,允许投资设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
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那时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没有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有
①西方式的政治体制脱离中国国情②中国国民的素质与共和制的要求相差太远
③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破坏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存在的明显弱点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和19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求有所不同。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选出对应正确的一组选项
①开通商口岸——资本输出,占领市场?
②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瓜分中国
③修铁路、设工厂——资本输出?
④协定关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占领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开通商口岸——资本输出,占领市场不对,鸦片战争后列强要求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主要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的要求,把中国变为商品市场,而非资本输出的要求。因此排除①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中( )
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②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 ③青年爱国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④运动具有坚决的斗争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题干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力量有学生、商人、工人阶级,效果分别不惟不理、学生释放、罢免曹章陆,由此可知ABC项不全面,D项全面,故D项正确。
考点:五四运动的特点
点评:五四运动的特点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真正的群众性、中国的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成为了运动的先锋、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客观上对运动起了号召和领导作用,既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