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2分)
参考答案:(16分)(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分)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大跃进)。(3分)
(4)工业独立发展,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保障。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改革);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稳定农业发展,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注重工业农业的谐调发展等。(5分)
(5)适时制定调整政策;保持工农业谐调发展. (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回答: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注意时间限定“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这一时期新中国在工农业方面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大跃进)。
(4)注意材料信息“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再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5)结合以上材料,总结规律性认识:适时制定调整政策;保持工农业谐调发展.
点评:注意全面掌握世界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自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理想变现实,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底怎样走,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主张,也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探索。对此,应当采用归纳法全面掌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分析归纳时,既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要注意国内外的层面。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一战爆发
B.十月革命胜利
C.苏联解体
D.马克思主义诞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开始认为“中国似可缓于欧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高度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实现,但是十月革命的胜利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所以鼓舞了国人,从而改变了物质文明发达才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的看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 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
材料三?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 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
请回答: ?
?(1)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农业;重工业;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以经济管理办法代替过去的行政命令)。
(2)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玉米种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20分)
年份 产品项目
| 1913年
| 1928年
|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
|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追加数
| 实际完成数(1932年)
|
煤(万吨)
| 2910
| 3550
| 6800
| 7500
| ?
| 6440
|
石油(万吨)
| 920
| 1160
| 1900
| 2200
| ?
| 2100
|
生铁(万吨)
| 420
| 338
| 800
| 1000
| 1700
| 616
|
钢(万吨)
| 420
| 430
| 930
| 1040
| ?
| 592
|
汽车(万台)
| ?
| 0.07
| ?
| 10
| 20
| 2.93
|
拖拉机(万台)
| ?
| 0.13
| ?
| 5.5
| 17
| 4.89
|
铁路(万千米)
| 5.85
| 7.69
| 8.8
| 9
| ?
| 8.18
|
棉织品(亿米)
| 25.82
| 26.78
| 57
| 62
| ?
| 26.94
|
说明:1928年,苏联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1930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对五年计划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修改。“一五”计划原定1933年9月底完成。1932年底,苏联宣布提前完成。
回答:
(1)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和后来的实际完成情况看,哪个方案更符合实际?
(2)从图表可以看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3)联共(布)十六大追加的产品指标完成情况怎样?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初步方案。
(2)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但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
(3)联共(布)追加的指标远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联共(布)十六大上出现了盲目追求发展高速度、高指标的冒进倾向。
本题解析:回答第(1)问时,把表格中的最后三行数字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与实际完成最接近的就是符合实际的方案。回答第(2)问,首先要把“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工业发展情况同1913年的数字作比较,同时还要把表格中的有关内容分为重工业、轻工业两类来分别看待。回答第(3)问,比较简单,经过数字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从材料最后两行的数字对比就不难看出十六大追加的数字完成的情况。这种状况说明的问题,要上升到苏共的指导思想变化的高度去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