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与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A.1917年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武装干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严重危机
D.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起义后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说“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后来有调查说当晚共伤亡6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坦言:“当时只死了一个人”,米高扬则说:“事实上,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包围农村战略的胜利
B.临时政府失去社会的支持
C.两个政权并存有利于革命
D.列宁准确判断了俄国形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有调查说当晚共伤亡6人”“当时只死了一个人”“事实上,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说明十月革命胜利的顺利出人意料,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临时政府已经完全丧失军心民心,处于不能自保的境地,而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则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可以比较容易地夺得政权,故选B;AD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解读;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结束,排除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列宁认为:在政治上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都选自《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3分)
(3)请你根据相关知识和材料三的漫画观点,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4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对不同国家不同改革的综合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革命性;中庸式(或折中主义);法律面前一视同仁。(3分)
(2)特点:涉及的领域广;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国家学习;没有完全西化。(3分)
(3)苏联没有彻底抛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导致了国家的混乱。(4分)
(4)启示:各国的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不同国家的改革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但切不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评分标准:第一问,特点每小点给1分共3分;第二问三个点每点1分满分3分;第三问,回答出一点给2分,;第四问,任答两点给4分,此题学生言之有理可以给分,不必拘泥答案的措词,此题满分1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在这一进程中,要求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据此回答:
(1)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广为后世称颂。罗斯福总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新政”的?“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新政”期间为拉动内需,国家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4分)
(2)1921年,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新经济政策的支持。是怎样的严峻形势迫使列宁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4分)
(3)综观两国对经济的调整与完善过程,其手段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没有效果;(任意写出一点即给1分)国家干预经济;(1分)加强社会救济,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以工代赈。(答出任意两点即给2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分)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分)
(3)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整相结合;(1分)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与时代的要求。(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