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下图为《几何原本》内利玛窦(左)和徐光启(右)插图。

——《利玛窦和徐光启》
材料二 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三 17、l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熟悉中国传统,适应中国习俗;注重与上层知识分子的交往;把传教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
(2)斗争:义和团运动。积极影响: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支持中国的变革运动或先进人士。消极影响: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侧重点: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大一统思想。原因:他们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开明君主政治。
(4)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启蒙思想理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逐步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C.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D.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1919年以前中国的历史趋势是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所以D正确,A1949年至1956年是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错误C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是指在《马关条约》之后。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东北地区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又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①这里是抗日联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 ②这里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首选战场
③这里是“一五”建设重工业项目集中地区 ④这里生产出了我国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下列对这两个谜底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屈原”即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苏武”即苏联对日宣战。这两个因素都是导致日本战败投降的直接因素,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配合。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A、B、C认识错误,故选D。
点评:对于抗日战争,还经常考查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方面: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方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