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指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一“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 赞成
| 反对
| 弃权
| 缺席
| 总票数
| 赞成百分比
|
1951年六届
| 37
| 11
| 4
| 8
| 60
| 61
|
1952年
| 42
| 7
| 11
| 0
| 60
| 70
|
1954年
| 44
| 10
| 2
| 4
| 6
| 73
|
1955年
| 42
| 12
| 6
| 0
| 60
| 70
|
1956年
| 47
| 24
| 8
| 0
| 79
| 60
|
1957年
| 48
| 27
| 7
| 0
| 82
| 59
|
1958年
| 44
| 28
| 9
| 0
| 81
| 54
|
1959年
| 44
| 29
| 9
| 0
| 82
| 54
|
1960年
| 42
| 34
| 22
| 1
| 99
| 42
|
材料三:
表二 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 通过
| 反对
| 弃权
|
1961年十六届
| 38
| 48
| 30
|
1962年
| 42
| 56
| 11
|
1963年
| 41
| 57
| 12
|
1964年
| 40
| 57
| 13
|
1965年
| 47
| 47
| 20
|
1966年
| 46
| 57
| 20
|
1967年
| 45
| 58
| 17
|
1968年
| 44
| 58
| 23
|
1969年
| 48
| 56
| 21
|
1970年
| 51
| 49
| 25
|
1971年
| 76
| 35
| 17
|
材料四: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完成: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3分)
(2)材料二中“中国侵略朝鲜”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表一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5分)
(3)表二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分)
(4)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2分)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团的要求。以美国为首的一系列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
(2)“中国侵略朝鲜”是美国对中国的诬蔑。抗美援朝是为了打击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并保卫中国。表一中反映出美国的支持率从1956年开始下降。原因: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理解和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斗争的支持。
(3)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超过多数),35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的提案。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得到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支持。
(4)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因此,中国的胜利是“历史的转折”。
本题解析:结合文字材料与表格中的数字信息来分析回答,通过数字的变化来揭示出其反映的深层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4分)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历史人物?(6分)
参考答案:
(1)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分)
(2)康有为:肯定了孔子的仁以及改革。根本目的:托古改制。(2分)
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2分)
(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性。所以,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2分)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东亚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4分)
本题解析:第(1)问,司马迁认为“可谓至圣矣。”,李贽认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联系司马迁和李贽所处的环境可知,在汉代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到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第(2)问,““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可见康有为肯定,孔子的仁以及改革;由“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可见,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其根本目的要联系他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历史的看待和辩证的看待。
点评: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压制和打击——秦朝时期:秦统一后,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且落后于时代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3.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5.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依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抨击君主专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由路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①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是车辆行人一概左行?②十字路口要慢行成为基本准则之一?③上海租界内的交通流量日渐增大?④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初步建立后的运行规章,从中不难直接得出①②③④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D。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材料当中的“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可见,这种思想把天人格化,认为天有喜怒哀乐,而且还会反映出来,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思想。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