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00年6月17日《中外日报》以“歼厥渠魁说”为文章标题指责义和团“毁铁路,焚电局,割电线”,史学界对于义和团破坏铁路和电线一事有多种评价,其中属于文明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有
①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②仇视洋教的暴民运动
③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④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变法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妹,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自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固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路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参考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本题解析:本题为一道有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论证题。本题通过有关材料向考生提供了新情境、新的思维角度,要求学生对二者有关方面进行比较、评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回答时,首先审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题目的基本观点。维新派的出发点是由内因引起的奋起图强。义和团对民族危机发生原因认识是正确的,但采取的举措则是不可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其主张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局限性,对两者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出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密信中写道:“我以最忠诚的心情建议陛下政府,立刻武力占领舟山岛,……,将获得最适意的满足。”“最适意的满足”主要指
A.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在中国自由传教? D.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鸦片战争的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材料发生的历史背景。由材料“英国外相巴麦尊...建议陛下政府,立刻武力占领舟山岛”可知是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以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所以选择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宋教仁主张把传说 中的黄帝即位的葵亥年黄帝纪元元年,1904年是黄帝纪元4602年。据此推算,黄帝即位于公元前
A.二十一世纪初
B.二十六世纪末
C.二十七世纪初
D.二十七世纪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而今势更望,能不忆当年。风雷兴未艾,快马再加鞭。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材料二:一九三五年的春天,是个胜利的春天,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南生《回忆长征》?
材料三:文革号炮响,帝修心胆寒。春风化红雨,新枝壮且繁。—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中国共产党起到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性质及应总结的教训。
参考答案:(1)①中国各地建立起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促进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
②使共产党走出“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为建立全国性的红色政权做准备。(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做准备)
③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利于共产党加强政权建设,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
(2)①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让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围剿”起到作用。
②为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思想打下基础。
③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使中共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3)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教训: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本题解析:第(1)问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材料,要从事情发生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推理分析。第(2)问,要注意题干中“历史作用”的要求,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第(3)问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