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1954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成果
B.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第一次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儒家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3分)
材料二?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2分)简要指出儒学能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主
要原因。(3分)
材料三?“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
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仁政”(3分)
(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西汉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开拓统一事业的需要。(3分)
(3)宋代理学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2分)将“天理”
引入儒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及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子、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1)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可知。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2)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国家统一是天经地义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儒学在西汉汉武帝时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客观上要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主观上儒家自身的自我完善两方面来考虑。(3)理学吸收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考虑,又把它们与传统儒学联系起来,构造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晚清重臣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著名买办徐润的花园时说:“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你认为这里的“夷气”主要是指
A.陈设带有西洋风格
B.全部供外国富商居住
C.园中皆为木式家具
D.招聘欧洲建筑师施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是指中国近代的建筑吸收了西洋风格,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含义不符。
点评: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高考中的重要考查点,中国近代建筑的变化是物质生活变迁的重要体现。高考在考查物质生活习俗的各自表现之外更侧重对其变迁时代背景的关注,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强,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②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③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中华民国约法》,中国法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A.宪法由临时性的变成了正式性的
B.政体由三权分立变成了个人独裁
C.国家由共和制变成了君主制
D.人民由国民变成了臣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这两个约法实质的认识。结合两个约法的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而《中华民国约法》的实质是独裁专制。故正确答案应是B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9分)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6分)
参考答案:
(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2分) 。
不同点: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主义。(2分)。?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2分)
(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2分)
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 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3分)
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2分)。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2分) 。
(3)区别: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思考与自主的精神;材料一中“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2分)发展之处: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2分) 根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小问一定要答出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即哲学化、思辨化。关于两派的不同观点,要从“本原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第(2)小问的“依据”要紧抓材料二,从中悟出“发展”的特性来。“佐证”要突出“发展”、“变化”的特性。“趋势”要从新旧两个方面入手。第(3)小问的“区别”只要回答各自的含义即可。“发展”要从“国家理性构建”的角度回答,“根源”要从经济方面思考。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对当今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试题的命制一是侧重儒学发展的阶段性,二是各埋藏儒学演变的新内容及其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