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新中国?
A.合法性得到美国承认
B.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拒绝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D.不承认美国与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他以“总领事”身份写信,采用以前的身份和地位,中国政府当然不承认,因为实行的是“另起炉灶”政策,所以D正确,ABC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
问:(14分)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3分)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3分)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8分)
参考答案:(1)2,1,3?(各1分)
(2)图1:美国独立战争; 图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图3:法国大革命(各1分)
(3)原因(2分),经过(3分),结果(1分),影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西方资木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这是历史进步。有人说,对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立场去审视,否则就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 片面、情绪化的结论。对这段历史只能从价值论的角度去重新评价,才能对近代中国有更为木质的认识。
—《历史新知识》
材料二?许多学者认为,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帝国主义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一切社会制度落后的民族和国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最早促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但是,这种现代化是被严格地限定在是否有利于殖民统治范围之内的,即:不改变封建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只在某些方面做某些有利于外国侵略势力的调性 ,是极有限度的资本主义变革。这个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不充分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则是要突破帝国主义所允许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
—《历史新知识》
材料三?马克思在论述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的社会发展时这样写道:“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么来说,无论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是怎样难受,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唱:‘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血伤心?难道不是有无数的生灵,曾遭到贴木儿的蹂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请回答:
(1)关于近代中国“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马克思在论述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的社会发展时的观点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相近?
(3)你对近代中国“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看法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材料一的观点是殖民化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材料二的观点是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材料一。
(3)西方殖民主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这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同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导致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殖民化和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存在,会从根本上堵塞现代化道路。所以,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这两大问题是打开中国现代化前进通道的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
本题解析:本题从“殖民地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角度来设问,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可以找出其各自观点;回答第(2)问时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即“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进而再寻找与之相近的材料;回答第(3)问时则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B.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
C.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
D.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D项是最大的干扰项,具有命题设置“陷阱”中的“似是而非”的特点;D项虽然表述正确也符合材料的内容,但不能透彻地体现材料的内涵即不能从根本上反映材料。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低,而且出现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发展,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在物质生活上,服饰、食物、家具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6分)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分)?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2分)?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4分)。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4分)。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每个角度只要写出一点即给2分,如果列举具体史实,给1分,如写希腊的民主具体内容。)
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4分,英国与美国各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同等给分)
(2)法德和解(2分)。欧洲走和联合(2分)。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
(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4分,写出两点给4分)
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写出两点给4分)
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4)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本题解析:(1)首先明确材料一中伊壁鸠鲁主张用妥协的法式解决问题,维护双方的利益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明确含义的基础上找出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发展中的具体妥协事例即可;近代以来英国的“光荣革命”堪称妥协斗争的典范,美国在制定 1787 年宪法中也大量体现着妥协精神。(2)材料二内容描述的是法德和解现象,它是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前提,欧洲的联合对两极格局构成严峻挑战,也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推动力量。(3)材料三的观点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缺乏妥协精神,总是采用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的方式解决问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事例,持赞成和反对的意见均可。如果赞同,可以列举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如果不赞同,可以列举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从中西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对比得出有关妥协的重要启示: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