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是两个语词结构相近的概念,它们表明中日两国在早期近代化的路径选择中拥有着类似的文化处境,即必须处理好强势文化的引入与本土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人教版历史选修1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3分,不得照抄原文。)并指出其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6分)
参考答案:(1)含义:①“和魂洋才”指:日本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灵魂(或答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同时培养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3分)②“中体西用”指: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补充,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或答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分)
(2)①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1分)日本改革成效更明显;(1分)中日是近邻,很多情况(政俗)更相似,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1分)
②背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6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说明“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大体含义相似,所以可以结合所学“中体西用”含义推知“和魂洋才”的含义,即“中体西用”指: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补充,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或答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和魂洋才”指:日本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灵魂(或答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同时培养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观点可以直接进行概括,即日俄两国均是在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日本变革成效更为显著;中国效仿日本进行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担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7分)
参考答案:(1)同:重视实业教育、忠君报国思想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异:日本重视普及国民教育;俄国教育受封建神学影响较大。(8分)
(2)俄、日都重视实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要的实际有用的人才,促
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7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和俄国都十分重视把教育,同时二者的教育都保留了军国主义的内容。二者教育的不同点在于是否重视实行国民教育。(2)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二者通过教育同促进了本国的国家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教育的军国主义化也带来了侵略扩展等严重的问题。
点评: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重视教育,引进西方的科技,培养人才,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日本迅速的摆脱了殖民地化的状态,走向了扩张之路,成为了强国。俄国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作用类似,又是在推动过国家发展的同时军国主义盛行,对外扩张给邻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
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4)材料三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分)
参考答案:(1)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2分) 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2分)
(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2分)
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2分)
(3)看法:材料三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 (4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倒幕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倒幕派的主体是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 ?
②长州、萨摩的大名在斗争中结成军事同盟
③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废除幕府体制
④鸟羽、伏见战役的胜利摧毁了幕府政权?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 :三、各藩不得隐藏犯法之人。
四、各藩大名小名及其所属役士卒等人,如有发现叛逆或杀人者,应即迅速逮捕法办之。
五、从今以后,本藩之后,不得与他藩人交往……
九、规定各大名参觐时之随从人数。参觐之时,各应按照身份行事。
----摘自1615年颁布的《武家法令》
材料二:规定各大名、小名须轮替居住于江户城中。参觐之期,定于每年之四月。……往来江户的悉应遵照法令规定,随从多寡,各按身份行事。?---摘自1635年颁布《武家法令》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对各藩大名和小名作了哪些要求?
(2)材料二的规定对各藩大名和小名的要求是放松还是更严?为什么?
参考答案:(1)第三、四条规定各藩应迅速逮捕叛逆者或杀人犯而不能隐藏。(3分)第五条规定各藩之间不得相互往来。(3分)第九条规定大名参见将军时所带随从人数要严格符合身份规定。
(2)更严;(2分)因为各藩大名和小名轮替居住于江户城中和定期朝见,实际上是将军对各藩大名和小名加强控制。(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史料和理解史料的能力。注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