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参考书目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李泽厚
| 人民出版社
|
《文艺复兴史纲》
| 陈小川
| 人民大学出版社
|
《法国革命史》
| 马迪厄
| 商务印书馆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主张。归纳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5分)
(2)材料二、三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8分)
(3)如果要对启蒙运动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四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2分)
2、判断题 顾炎武在读过《明夷待访录》之后给黄宗羲写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其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顾炎武的用意是:
[? ]
A.说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实质
B.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深远影响
C.赞赏黄宗羲思想和胆识的难能可贵
D.古从著书立说等待后人实践的良苦用心
3、判断题 “工商皆民之本”思想提出的根本原因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是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其主张在当时未能实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与黄宗羲、康有为政治主张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问题,你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三者的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