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说过:“我们的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依法治国”方略是在党和国家吸取“文化大革命”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建国初期我党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措施不可能包括C项。ABD三项都是建国初期实行的主要民主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走向缓和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中日关系走向缓和
D.中越关系走向缓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联系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阻碍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主要是美国,美国的孤立政策迫使中国不得不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使中国和大部分发达国家没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世界上掀起一股和中国建交的热潮,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简单的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要求学生把此题放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面的发展概况这一大环境中考虑。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有这样一句话:“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美国人之所以给图片加上这句话是基于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C.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探究创新题)史学界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的评价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利大于弊;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弊大于利。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形势被迫实行的措施,对于保证粮食、军需产品,战胜国内外敌人、结束国内战争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功的完成了历史使命。
消极作用是主要的:正如列宁在1921年4月《论粮食税》中说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我们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的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必须的粮食,因此随着大规模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社会经济和秩序面临危机,农民对余粮征集制表现出极大的不满,1920年底,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开始发生骚乱和暴动等。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无论是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本试题实际上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似的评价与认识,难度在于我们的会把两种答案都可能答上,这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你同意哪种观点,意味着你只能够同意一种观点而不能够面面俱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不能表明(? )
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
B.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C.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D.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C.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D.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都能体现出来。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2007年被列入高考考查的范围,考查内容多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多数是选择题;对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过程、影响的分析并与当今世界形势紧密结合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