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西汉、东汉、唐朝、明朝四朝初期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方针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原因何在?其具体措施有哪些共同点?又各有何侧重点?有何成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共同的治国方针是休养生息。
(2)原因:①均吸收前朝暴政害民亡国的教训;②统治者都参加过推翻前朝的农民起义并乘农民起义之机夺取政权,认识到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③社会久经动荡、残破、凋敝,民不聊生,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的租税;④初年统治者大多贤明而有作为。
(3)相同点;①四朝初年均采取宽舒政策,减轻租税赋役,鼓励农耕;②任用贤能,整顿吏治;③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人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4)侧重点:西汉重农政策和减轻刑罚;东汉重在解决奴婢问题和整顿吏治;唐朝重在制度的调整,采取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明朝重在加强君主专制和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5)成效:各朝均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6)认识:综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盛衰,统治者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爱惜民力,则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反之,则社会动荡,王朝覆亡。
本题解析:本题在西汉、东汉、唐、明四朝统治方针上命题,考查学生准确地掌握史实和比较历史事物共同点的能力。审题时注意本题所提问题层次较多,且层次简易于混淆,所以特别要注意每一层次的中心词:第一层的“治国方针”、第二层的“具体措施”、第三层的“侧重点”要注意理解,把握这些中心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经典台词:“很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做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妒嫉。我不会介意其他人怎么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从其中流露的情绪来看,它属于哪一派别(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古典主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不会介意其他人怎么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说明此人推崇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私的信念,这是现代主义精神危机的反映,答案选C,A B D三项特征与题意不符。
点评:现代派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其要凸显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其创作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离奇手法。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对现代主义美术和文学作品两个方面,通过不符合常规的语言和艺术风格来塑造一个独具魅力的扭曲和变形化了的形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1分)
参考答案:
⑴(6分)“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⑵(11分)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⑶(11分)“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是三大改造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根据材料分析的出特点是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3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xiáng x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材料三?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 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它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第二,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第三,明令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第四,强调注重小学手工科。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 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推行“教化”的主要措施(2分),指出其目的有哪些?(2分)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3分)
(3)请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这些改革措施有哪些历史意义?(3分)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分)。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办太学;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一点1分,任答两点给2分)
目的:①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1分);②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1分)
(2)原因:①英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由民主平等意识的扩展);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③英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发扬英语传播英国文化;④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实用人才;⑤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给分。(一点1分,任答三点给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3)意义:①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1分)
②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1分)
③促进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1分)(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4)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结合)。(1分)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1分)
②反思20世纪以来的精神危机,重建精神价值。(1分)(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董仲舒推行教化的措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由此可以看出其目的是: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此举是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而服务的。
(2)本问要依据材料找出伦敦大学的创新之处,然后依据其创新分析原因;材料中的创新之处有: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结合所学19世纪中期的英国相关知识,总结出原因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
(3)材料中的教育部的改革措施有: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小学可以男女同学;注重小学手工科。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依据所学知识,这些措施有利于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
(4)依据材料中的美国“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法国“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可以看出各国重视人文的原因是:反思精神危机,恢复道德教育;结合所学,各国重视自然科学的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近有南国志士某君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晓中西学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辨,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③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的解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察随着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给中国带来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