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已隆重上映。影片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对这一历史场景,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 ]
A.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关于中共“七大”,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
想
B.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C.提出解放全国人民,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任务
D.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
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故C项正确。
考点:甲午战争的过程
点评: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及其对特征的描述来分析,此考点还可考查甲午战争的过程中的重要海战、中日双方对战争的态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诗词《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分)请分析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态度(2分)及其最终结果(1分)
(2)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分)基本原则又是什么?(2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2分)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你认为当今制约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1896年。日本:蓄谋已久、中国:避战求和。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2)基本政策:一国两制、基本原则:一个中国
(3)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直接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建交意义:结束了长期对抗,翻开了睦邻友好新篇章,符合双方的利益,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制约问题:日本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否认南京大屠杀)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本题考查的基础的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要看清题干所问的问题,要用书面语来回答。第(4)问你认为当今制约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主要从当今困扰中日两国发展的角度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材料三 一本十分罕见的清代地图集近日在湖南被发现。这本名为《广舆记》的地图集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由湖南平江人蔡九霞木刻的。《广舆记》共收集十九幅地图,即当时的十八省图加一全国图。“广舆”即广阔的疆域,就是全国之意。该书长二十八厘米、宽二十厘米,用毛边纸木印线装,里面的标记有几十种之多,不仅有行政区划,连地形地貌也标注得十分清楚,在这本地图集里,台湾的全部版图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图》里。(《中国新闻网》)相关新闻评论:①中新网:《广舆记》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对台湾版图新最标记详尽的木刻地图版本。它清楚地表明,清康熙年間,台湾早已在中國的版图以內。②台湾中央社:陈水扁今天(2006年1月29日)中午于台南县设宴款待地方人士時指出,目前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以彰显台湾的主体意识。③日本政论月刊《诸君》论文:台湾正名运动是“以和平的方法強調台湾的独立性与台湾有权利參加国际社会的运动”。
(1)阅读材料一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前两次握手的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以上三条新闻评论分別作一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背景:因为杜勒斯时期,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3)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从此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4)分析:①我们已有清朝的文献地图证明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②陈水扁春节讲话重申其“台独”主张。③日本右翼势力还在支持“台独”活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