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
① 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结果。(4分)
(4)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参考答案:(1)井田制。(2分)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2分)生产力的发展。(2分)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3分)
(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2分)但是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2分)
(4)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2分)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土地制度,(1)材料一中“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涉及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井田制,属于土地的国有制度。(2)在材料二中“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反应的是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影响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是积极角度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其二 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造成了土地的兼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3)在材料三中展现的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封建统治者也曾试图去解决,但是其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决定了其是不可根除的。(4)在材料中“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买田置地的情况,反应了土地制度的继续强化,其影响从长远角度来分析,即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本题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一《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31页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6分)
(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三国、唐宋、明清时期人们是怎样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的?(4分)
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旧唐书》卷71
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 -《唐六典》卷7
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唐六典》卷23
材料四?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地区
| 关内道
| 河南道
| 河东道
| 河北道
| 陇右道
| 山南道
| 淮南道
| 江南道
| 剑南道
| 岭南道
| 共计
|
前期
| 11
| 20
| 16
| 54
| 1
| 5
| 4
| 22
| 27
| 3
| 163
|
后期
| 13
| 7
| 2
| 3
| 1
| 6
| 13
| 49
| 4
| 3
| 101
|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
材料五?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
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颁:“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广,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禾在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一《全唐文》卷430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8分)
(4)根据材料五,分析指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扬一益二”是对唐后期南方城市繁荣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扬州繁荣的原因。(6分)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l)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2分)?秦朝:开通了灵渠,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2分)
(2)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分)
(3)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4分)?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建设比唐后期多。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4分)
(4)新特点:唐后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分)?原因:扬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安史之乱后,北方破坏严重,人口南移,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环境较好。(4分)
(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回答即可,较有代表性的如,战国时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开通了灵渠,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第(2)问,联系所学致死回答即可,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第(3)问,“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说明唐朝初年经济残破,继续恢复和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说明唐政府重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设专门官员进行管理;根据材料四进行分析,水利设施修建的总量达到264处数量较多;从前期和后期修建的总量来看,前期多后期少;从分布范围看,前期主要集中于北方,而后期则侧重于南方;第(4)问,“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中心南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扬州之所以繁荣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安史之乱后,人口南移,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环境较好;第(5)问,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农田水利的重要作用角度来回答。
点评:三农问题为高考的长效热点,其考察的主要切入点有以下几个。1、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田水利建设。2、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赋税制度及重农抑商政策。3、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现和特点。4、中国近代社会中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5、中国现代社会中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6、美、俄(苏)等国发展农业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所示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 ]
A.马钧翻车

B.高转筒车

C.杜诗水排

D.风力水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