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2、判断题 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
3、判断题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条件发展创造了条件
D.完全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4、判断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民主革命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鸦片泛滥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大量的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国库储备越来越少,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四: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后来这种言论“被淹没”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