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8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4分)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3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2分)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3分)结果怎样?(2分)
(4)材料四中唐朝的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6分)三省制起了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4分)互为表里(3分)
(2)郡县制(2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2分)
(3)削弱封国势力、(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分)
(4)决策、审议、执行(6分)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6 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的两种制度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为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2)材料所述秦统一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制,依据材料“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可知郡县制的推行便于统治者控制四海,六合,即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导致诸侯叛乱,王国问题产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文帝、景帝、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使得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与一般地主无异,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4)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相互制约,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加强了皇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尚书、仆射、侍郎、三司使、枢密使、通判、太尉、御史大夫”设置上述职衔的可能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秦朝,没有枢密使这一官员,故不是秦朝;B.汉朝,没有通判这一官员,故不是汉朝;C.唐朝,没有三司使这些官职,故不是唐代。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的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北宋军事改革 ②北宋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募役法 ④商鞅按军功授爵 ⑤唐实行募兵制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清史稿·职官志一》:“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用兵西北,虑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重视分权和制约
B.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重文轻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反映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权制约的关系,“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反映了三司掌管财权;故体现了宋代政治的分权与制约。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