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 nbsp;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近代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B 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缓解
C国际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展? D社会变革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的新政改革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则积极主动的推行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所以A是二者的共同点,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右下图是某历史课堂展示的“湘西苗族人民代表在填写选票”的图片.反映了农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情境。据此判断,与此主题相关的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C.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
D.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是在1953--1957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是指1956--1966年,十年动乱时期是指l966—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是指l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图片内容涉及的是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孟子尖锐地指出“以力假人者霸”。朱熹说:“(春秋)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材料体现了春秋时期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仁爱思想的发展
B.各国君主们对“仁义”显得没有兴趣,不耐烦
C.私学兴起,“士”的活跃,仁爱思想得到了深化、发展
D.“仁”道精神已经变味,带上了功利色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孟子和朱熹都认为:春秋五霸极假借仁义之名称霸。春秋时期靠假仁假义而成就功业的霸主,只是把“仁”当作一种手段,儒家倡导的“仁”包含的原始素朴的仁道精神已经变味,带上了功利色彩。故选D。
点评: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诸侯国和个人现实发展的功利要求,使原始素朴的仁道精神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这种危机突现了仁道的价值取向与现实的功利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孔孟坚持仁道的价值立场,把“仁”提升到人道之极的高度。这一思想贡献对于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所说的话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为此他作了哪些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中心问题:重视教育的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倡导尊师重教。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他又提出“三个面向”,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措施:在基础教育方面,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在中等教育方面,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在高等教育方面,增设了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根据所给的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总结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